明末,中原陷入乱世,而西方殖民者的触角则已经渐渐的触及到了中原王朝,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先后占领了台湾,并且试图以台湾为行动基地,进一步的扩张其在大陆的影响力。清顺治年间,清军已经基本取得了中原战局的胜利。
大陆上残存的抵抗力量都开始寻求“退路”,明室逃至缅甸,郑成功所部所处的位置则更加便捷,顺治末年,以厦门为核心的郑成功集团挥师东进,赶走了荷兰殖民者,将台湾作为其政权的核心,不过此举也使得台湾重回中国的怀抱。
顺治去世后,康熙继承大统,统一台湾的历史责任就落在了康熙的身上...
力排众议统台湾1667年,当时年仅14岁的康熙开始以皇帝的名义亲政,康熙朝的前期,清廷对中国的经略主要都是集中于我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,因为当时中国尚且处于三藩之乱的乱局之中。康熙的精力必须放在大陆,也不能不放在大陆。
展开剩余88%这也使得台湾问题被拖了下去,但是在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,康熙皇帝就开始筹备重新统一台湾,其实当时朝野上下对于是否要统一台湾这件事情,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,一些官员认为台湾“孤悬海外”,无关紧要,而当时中原刚刚结束三藩之乱,此时进攻台湾是在冒险,未必能够取得什么战果。
而康熙皇帝则支持另一派,他认为台湾的气候非常的良好,自然条件也很优越,非常适合农耕,而且还有着硫磺,甘蔗,鹿皮等物产,可谓是“无所不有”,夺取台湾于经济而言,是非常有利的。
另一方面,从地缘上来说,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的屏障,能不能统一台湾,关系到的是整个东南地区的安危与否。但是在具体的统一方式上,康熙反对武力统一台湾,主张使用招抚和绥靖的方式,台湾只需要名义上的统一就好,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问题,康熙和清廷可以不干预。
然而康熙屡次和郑经等台湾高层谈判,都被拒绝,在三藩之乱期间,台湾的明郑政权甚至还不断的派兵袭扰大清的沿海地区,由于明郑政权控制着厦门,所以其能够轻易的通过福建作为跳板攻击清廷。虽然后来清廷击败了明郑政权在大陆上的力量,甚至还收复了厦门。
然而明郑政权和三藩集团一样,属于某一己私利的割据政权的本质却也已经暴露,由于清廷对台湾实行封锁政策,大陆上的物资无法运输到台湾,明郑政权无法承担庞大的军队开销,被逼无奈只能在岛内增加赋税,以供养自己的军队。
这导致明郑政权在岛内逐渐的丧失了军心和民心,康熙九年明郑政权的将领林伯馨就率军两千来到大陆投诚。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,康熙皇帝意识到此时乘胜收复台湾,绝对是最佳方案。只是清军的八旗部队虽然在大陆上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,可是八旗大多都是旱鸭子,要是上了海上,那真的是一无是处。
所以在后来清军多次进攻台湾,却都没有取得什么有效的战果,或者说干脆就是没有打上去。康熙这时意识到,如果想要拿下台湾,还是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师,于是恢复了福建水师吃的编制,从康熙十六年到康熙十八年的两年时间内,福建水师的官兵已经达到了28580人,战船更是达到了240艘。
在这期间,康熙其实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以和平的方式收复台湾,只是和明郑政权的谈判屡遭失败,在此期间明郑政权在大陆上的二十万大军就已经向清廷投降。而明郑政权屡次拒绝和谈,无形中其实也为清廷武力收复台湾提供了舆论基础。
而且康熙对明郑集团始终都是非常有诚意的,郑成功刚刚去世的时候,清廷就去招抚过郑成功之子郑经,当时郑经的条件是台湾不剃发易服,清军不可以登岸,其实这些条件清廷都能满足明郑集团,但是郑经偏偏要求台湾“如琉球,朝鲜例”。
这意思就是,台湾只能做大清的藩属国,这怎么可能?台湾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,但是朝鲜和琉球不是,所以康熙当然不可能答应这个条件。康熙六年,总兵孔元章两次前往台湾招抚,答应郑经只要归顺,就可以封王,但是郑经还是拒绝,因为他认为“台湾非中国版图”,“先王之志不可坠”,其实郑经完全就是在扯淡。
因为郑成功当年在收复台湾时,明确正告荷兰殖民者:“台湾者,早为中国人所经营,中国之领土也!”
康熙八年,皇帝派出明珠再次和明郑政权和谈,这一次康熙皇帝再次对郑氏集团做出重大让步,愿意让郑氏家族封藩,允许其世世代代永远“守护台湾”,实际上就等于承认台湾是明郑集团的“封国”,允许其成立“国中之国”。
但是,郑经仍然以“效仿朝鲜”为由拒绝,最终导致和谈再次失败。康熙皇帝共推动了九次议和,结果九次议和全部以失败而告终,郑氏集团就是铁了心的想要搞分裂。最终康熙皇帝是不得已,才决定以武力收复台湾。
康熙二十年,郑经突然暴毙,其长子先是继位,但是不久后就被杀害,而后其次子继位,郑氏集团陷入内乱,康熙皇帝抓住机会,迅速发兵台湾...
以战逼统康熙皇帝决定以澎湖作为突破口,以战逼统,而非直接进攻台湾本岛。明郑集团也清楚清军的计划,于是派出大将刘国轩率兵“坚守澎湖”。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下旬,清军和明郑军在澎湖激战,刘国轩战败,乘小船逃走,仅以身免。
而澎湖被清军占领之后,岛内可谓是人心大震,郑军被击毁战舰一百五十艘,伤亡一万两千余人,主力部队大为受损。但是此时,福建总督姚启圣却派出大船载着各种金银财物和粮食来到前线,这不是奖励清军将士的,而是发给郑军降卒的!
这些被俘虏的郑军,最后也全部被清军放回家了,康熙皇帝还下达了圣谕,严格禁止在澎湖和台海杀害俘虏,必须优待俘虏,对投诚者一定要有所奖励,宽大处理。清军主帅施琅和明郑集团有家仇,但是却也保证“断不报仇”!
但是此时,明郑集团依然控制着台湾岛本岛,如果明郑军真的就是铁了心的和清军刚到底,那么台湾这种多山的地形,肯定是要让清军吃大亏的,明郑军也能够和清军周旋很久。但是在澎湖沦陷之后,明郑政权其实就已经被吓破胆了。
首先,清军的强悍只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是此时明郑政权已经陷入了内乱,根本就没有一个主心骨,很难一门心思的和清军作战。清廷自然也清楚这一点,很快就重启了和明郑集团的和谈,不久后,明郑政权全面接受和谈条件,清军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台湾岛。
而台湾归顺之后,当地的各方势力也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。郑克塽、刘国轩、冯锡范等明郑集团的头头脑脑,并未负隅顽抗,所以被康熙皇帝定性为“海外孤忠”。郑克塽被授予公爵爵位,刘国轩和冯锡范则被封为伯爵。
刘国轩因为力主降清,所以后来被清廷重用,直接树立为“典型”,后被任命为天津总兵,成为了一方大员。明郑政权的普通士兵军官,愿意回家种田就放走,愿意继续入伍参军就改编。以朱桓为首的当年逃往台湾的明朝宗室后裔,也被妥善安置,并未被“斩草除根”。
康熙皇帝尤为重视台湾生产秩序的恢复,台湾清军的所有粮饷都是由福建供给的,仅仅只需要在台湾本地采购一些日常食用的蔬菜。而且康熙皇帝严禁军队在台湾强取豪夺,抢占民居,同时不准士兵毁坏当地百姓的财物,禁止百姓“犒劳部队”,还暂时免除了台湾的各项税赋。
而康熙皇帝对台湾所采取的举措,也确实是大有脾益的,台湾直到光绪年间,也始终都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,可谓是“银米尚不缺,且多富户”。而日军在占领台湾之后,台湾甚至比日本本土还要更富一些,所以说台湾的经济基础从来都不是日本人所建立的,而是在清朝时期就已经被确定。
事实上,当初康熙皇帝对台湾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举措,即便是放在今天,依然还是有价值的。比如说与民休息,以战逼统,封锁台湾,这些办法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仍然还有实行的价值。
参考资料: 《康熙统一台湾是秉持民族大义之举》 邓涛 《康熙收复台湾,有一个比水师更重要的“武器”》 王丹誉 发布于:山东省